财新传媒
《比较》 > 前沿 > 正文

科学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于 《比较》 2021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01日
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竞争性市场不利于激励公共品生产,因为提供者无法获取从使用中产生的收益。图/视觉中国
文|葆拉·斯蒂芬

  *Paula E.Stephan,佐治亚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研究科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这个领域的资深学者,曾出版著作《经济学如何影响科学》,原文“The Economics of Science”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XXXIV(1996年9月),第1199—1235页。

1.引言

  科学研究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有至少三方面的原因。首要的一点是,科学是增长的源泉之一,基础研究与经济后果的时滞可能较长,但科学在经济上的影响毋庸置疑。其次,科学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科学家承载的人力资本给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再次,科学界发展出了一套奖励制度,为解决与公共品生产有关的剽窃问题(appropriation problem)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一个原因是企业投入科学研究的资源十分巨大。例如在1991年,美国有超过8.5万名博士毕业的科学家在从事物理学、环境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94,第18页表10),还有具体数量未知但相当多的医生也在从事研究。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的年度预算约为130亿美元,应用研究的年度预算约为170亿美元。(*对这些广义学科领域的研究支出的估算数据来自National Science Board(1993)。)

  对科学研究的早期经济学分析几乎都集中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对经济力量做出反应。这些研究指出,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带来技术创新,自身也受到技术的影响。例如,技术开发出来的仪器设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这些研究还让我们认识到,有相当多科技企业是起源于某些从一开始就与应用技术联系密切的学科。

  二战以后,科学受到愈加隆重的礼遇,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劳动力市场运行也变得更加重要。20世纪60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为此提供了一个框架,与科学有关的第二类经济学研究思路也随之兴起。第三类研究思路则起源于社会学家的工作,他们在稍早时候开始关注科学界的奖励制度及其引致的行为。这些成果为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以理解科学界的奖励制度如何发展起来,以鼓励作为公共品的“知识”的生产。社会学里还有些重要的概念和思想被引入经济学,例如累积优势(cumulative advantage)的过程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

  本文试图把分析科学的上述思路和其他研究路径综合起来,并把其他学科观察到的关于科学研究与科学家的部分显著事实纳入讨论。我将首先介绍知识的公共属性及其奖励制度的特征,并特别关注作为一种产权类型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然后,我将探讨科学竞争中的赢家通吃属性和不公平特征,接下来是效率分析,继而讨论及时披露信息的激励与特定产权类型有何联系。本文将指出,与流行的观点相反,产业界的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并不罕见,在非营利部门工作的科学家也会把研究信息“私有化”。

  本文的下半部分将首先探讨科学界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对科学家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以及对此类模型的实证检验。后续的部分内容涉及科学知识生产的复杂性,强调研究资源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思考不同的筹资制度的利弊。本文最后将讨论有关科学研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我还将指出,带有内生特征的科学研究在新增长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提出某些课题建议。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边放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