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比较》 > 前沿 > 正文

无恐慌的银行业危机

来源于 《比较》 2023年第5期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01日
文|马修·巴伦 埃米尔·维尔纳 熊伟

6.被遗忘的危机和BVX危机列表

  我们可以利用银行股价大幅下跌来筛选出一系列银行业危机事件,无论它们是否存在曾经出现过恐慌的叙事性证据。然而,一些银行股价暴跌可能是与银行业危机无关的股市情绪所致。要对银行业危机进行样本内研究,例如像前一节那样对某些特定危机事件的时间顺序做分析,创建明确、无疑义的银行业危机事件年表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尽管这样做也有代价,即可能只能选出那些更严重的危机事件。本节提供了我们构建的BVX危机列表的详细信息。这一列表利用银行股价和关于银行业危机的叙事性信息,系统地完善了现有的银行危机年表。

  现有的银行业危机年表都是根据对银行挤兑、银行倒闭和大规模政府干预等显著特征的叙事性描述来确定银行业危机的(例如Reinhart and Rogoff,2009;Schularick and Taylor,2012;Laeven and Valencia,2013)。现有的这些年表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们在哪些时间应该被视为在银行业危机这个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表5就突出地显示了关于德国银行业危机的这种分歧。从在线附录中的表A1可以看到,对于许多国家的银行业危机,也都存在着同样的分歧。(* Jalil(2015)以1929年前的美国银行业恐慌为例,讨论了不同叙事性年表之间的分歧。)导致这种分歧的部分原因是,关于哪些特征构成银行业危机,缺乏相互一致的定义。(* 此外,采用这种叙事性方法的研究(不包括Laeven and Valencia,2013)很少提供每一起银行业危机事件的历史记录,这使其他研究人员很难调和不同研究之间的这些差异,甚至很难评估每场危机期间发生的基本事实。例如,Reinhart and Rogoff(2009)、Caprio and Klingebiel(2002)对每场危机的描述都只有寥寥数语,而Bordo et al.(2001)构建的数据库主要呈现宏观经济变量。Schularick and Taylor(2012)没有提供公开可用的文件记录来支持他们的年表;在私人通信中,这两位作者表示,他们的年表是在调查访谈了17个国家的银行史专家之后构建而成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在线附录的第I.B节提供了大量关于恐慌事件和大范围银行倒闭的历史文件。)此外,现有的叙事性方法也未能提供衡量银行业危机程度的量化标准,难以区分轻微危机和重大危机。

  显然,无论是对于一次银行业危机,还是对于一系列银行业危机,并不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定义。我们的目标是,提出一个基于系统性识别标准的可行框架,以明确界定银行业危机事件。这个框架强调了三个维度,即银行股本损失、银行倒闭和恐慌。作为构建我们的BVX银行业危机列表的第一步,我们先构建了两个非互斥的年表。第一个列表是“银行股价危机”年表。我们用来构建这个列表的方法是,首先挑选出银行股价累计下跌30%的所有实例,它们表明可能存在着潜在的银行业危机。我们的在线附录中的表A2记录了这些实例。正如我们在前文已经阐明的,银行股价的涨跌对宏观经济后果具有强大的预测力,在探测银行业危机的典型特征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噪比,且与叙事性危机证据相吻合(详见上文第3.4节的讨论)。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将纯粹由股市噪声导致的银行股价下跌事件也包括进来,我们只选择了这些事件中具有大范围银行倒闭的叙事性证据的子集(如在线附录中表A2所示)。与第4.1节一样,我们将“大范围银行倒闭”定义为高于正常的银行倒闭率,即前五大银行(按资产计算)之一倒闭或超过五家银行倒闭。第二个列表是“有恐慌的银行业危机”年表,它以在线附录中的表A2的“恐慌”列表为基础。正如第4.1节已经讨论过的,我们不应将不属于“银行股价危机”的“有恐慌的银行业危机”视为非基本面恐慌;事实上,正如第4.1节阐明的,在1870年至2016年的样本中,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曾出现过非基本面恐慌。

  这两份年表构成了两个相互之间有所重叠的并集(union),它们的交集就是我们所说的BVX危机列表。我们在下面的表6中给出了BVX危机列表,它区分了有银行股价暴跌的危机和有恐慌的危机(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危机),从而强调了银行业危机有多种形式的事实。我们将每一场危机开始的年份定为银行股票指数从上一个峰值首次下跌超过30%的年份。在累计下跌幅度不到30%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叙事性信息来确定危机发生的时间。表6还列出了基于年度数据得到的银行股价从峰值到谷底的实际总回报率损失,作为衡量每次银行业危机严重程度的指标。(* 新危机的起始日期是基于银行股价下跌30%确定的,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关于市场首次确认银行股本遭受重大损失的更多信息。之前采用叙事性方法的那些研究确定的危机开始时间,当然也是有其原因的。请参阅在线附录中的表A2和表A12-A,从中可以看到,与叙事性方法确定的危机起始日期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相似的。此外,在BVX危机列表中,如果将发生时间上紧密相连的几个事件视为同一场危机似乎更合适,我们偶尔会将它们合并到一起(参见在线附录表A12-B),例如,当银行股票回报率没有出现两次单独的下降,以及当银行倒闭的叙事性证据表明银行业危机是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发生的,而不是集中在两个阶段。另外,在线附录第VI.C节和图A15还使用衡量危机严重程度的这些指标分析了全球大萧条时期的危机事件,对于这个时期,关于哪些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还存在一些争议。)


  我们新收集的银行股票数据帮助我们发现了27个新识别出来的危机。这些危机没有包含在之前的叙事性年表中(在表6中我们用星号标记)。尽管有一些新识别出来的危机可能是最近才发生的,因而没有被以往的研究识别出来,例如2011年的欧元区危机,但是我们新识别出来的其他危机都是“被遗忘”的危机,它们似乎不为各种叙事性危机列表的作者所知,例如下面这些实例。(* 它们当然并没有被所有关注银行业危机的历史学家遗忘,因为我们收集到了关于每一场危机的叙事性证据,本文给出了这些证据。)

  • 1876年的比利时。如格罗斯曼(Grossman,2010,第299页)报告的:“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部分归功于普法战争的推动,比利时经济非常繁荣,一大批新银行乘势创立。然后,当国际危机冲击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时,有几家银行倒闭了。其中规模较小的银行进入了破产管理程序,而规模较大的比利时银行、布鲁塞尔银行和中央银行则不得不进行重组。杜尔维奥(Durviaux,1947,第75—76页)称这是比利时的第三次银行业危机;不过切尔普纳(Chelpner,1943:第37页)则认为,其实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在这场危机中,银行股票指数下跌了37.4%。

  • 1922年的日本。这场危机不同于1920年和1923年的日本银行业危机。有学者(Shizume,2012,第212—213页)这样写道:“石井公司原本是一家木材公司,它卷入了投机活动,在1922年2月底破产了,在高知县(日本西南部)和关西地区(大阪、京都及其周边地区)引发了银行挤兑。然后,从1922年10月到12月,银行挤兑迅速蔓延,波及从九州(日本最西部)到关东(日本东部的东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全国所有地区。在1922年,有15家银行停业(有的永久停业,有的临时停业)。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4月,日本银行向20家银行发放了特别贷款。”

  在线附录中的表A11则列出了“被剔除的银行业危机”,它包括了叙事性危机列表中的53场危机,它们在BVX危机列表中未被视为银行业危机。在“被剔除的银行业危机”中,我们进一步用星号标记了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虚假的银行业危机”。我们将“虚假的银行业危机”定义为不具备或几乎不具备与银行业危机相关的典型特征的事件,它们可能是叙事性危机年表中明显的印刷错误或历史事实错误导致的结果。(* 与在线附录第I.B节相关的文献追溯了这些错误的许多来源。之前许多关于银行业危机的描述存在着一个固有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使用“金融危机”和“恐慌”等术语,对货币危机、外汇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甚至纯粹的股市崩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描述,却没有清楚地说明它们描述的到底是什么。在引用这些原始历史记载的大量二手资料中,这些其他类型的金融危机经常会与银行业危机混为一谈。)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具体的例子。BVX危机列表剔除了1977年德国银行业危机。对于这一事件,莱因哈特和罗高夫(2009)只报告了“银行自动转账(Giro)系统出了问题”,但是我们无法从同时代的德语或英语报纸中找到任何独立的证据,证明当时确实存在影响银行业的任何异常问题,而且银行股价从峰值到谷底的下跌幅度相当小(仅为-11.7%)。在基于以前的危机年表的研究中,这些错误往往会持续存在。(* 例如,Reinhart and Rogoff(2009)之所以称1935年意大利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只是因为Bordo et al.(2001)认为那是一场危机,而后者反过来又是因为Bernanke and James(1991)认为它是一场危机,尽管无论如何定义银行业危机,意大利都不太可能存在一场始于1935年的银行业危机。事实上,意大利在那个时期是发生过一场重大银行业危机,但是它爆发于1930年,到1935年时危机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整个银行业大部分被国有化了)。根据意大利政府的记录,1935年破产的银行只有一家,即马里蒂莫信贷银行(Credito Marittimo),但这家银行早在数年前就被国有化了,只是直到1935年才最终被政府清算。)因此,银行股价下跌为筛选危机事件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剔除那些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着与银行危机相关的任何特征的事件。

  表7总结了BVX危机列表上的各个事件的性质。第(1)列显示,在BVX列表的所有危机中,银行股价从峰值到谷底的平均跌幅为46.2%,实际GDP从峰值到谷底的平均跌幅为5.5%。第(2)列表明,银行股价下跌超过30%的危机对实际GDP的影响更大。第(3)列和第(4)列提供了新识别出来的危机和被剔除的危机的汇总统计数据。第(3)列显示,与BVX危机列表中的所有事件的平均值[如第(1)列所示]相比,新识别出来的危机呈现出了更大的银行股价和实际GDP的下降,这表明这些新加入的事件确实值得被视为危机。相比之下,第(4)列则显示,被剔除的事件严重程度要低得多,这表明其中一些事件可能确实只是“虚假的危机”。

  为了评估叙事性危机列表的潜在偏差,我们将BVX危机列表与各种叙事性危机列表进行了比较。在线附录中的图A16比较了BVX危机列表所述事件与莱因哈特和罗高夫(2009)、拉芬和瓦伦西亚(2013)给出的危机事件的宏观经济后果,在线附录中的表A13则对这些年表在其他几个维度上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例如,与莱因哈特和罗高夫的银行业危机列表相比,我们发现BVX危机列表中的事件从实际GDP收缩和信贷占GDP比例下降这些方面看,后果确实更严重。(* 在线附录的表A13-B比较了我们的BVX危机列表与拉芬和瓦伦西亚的危机年表(基于他们的时间样本,即1970—2012年)。平均而言,BVX危机列表中的危机事件在严重程度上略低于拉芬和瓦伦西亚列示的危机事件,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只识别出了严重程度高到足以保证政府必定会出台几种重要干预措施的那些危机。在我们得出的一项没有报告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BVX危机列表中的危机事件比舒拉里克和泰勒列示的危机事件(与他们的14个国家的样本相比)以及波尔多等人列示的危机事件都更加严重。作为比较BVX危机列表与以往危机年表的准确性的另一种方法,在线附录中的表A14显示,与莱因哈特和罗高夫(2009)、拉芬和瓦伦西亚(2013)识别出来的危机相比,BVX危机列表与各种危机指标(实际GDP增长、银行股价和信贷增长)都更加吻合。)对于这些结论的更详细讨论,参见在线附录第VI.D节。BVX危机列表上的危机平均而言更严重,这一事实可能主要是由于剔除了“虚假的危机”所致。(* 在BVX危机列表中,我们从莱因哈特和罗高夫的危机列表中剔除了44场“危机”。这些被剔除的危机事件平均导致GDP下降2.1%。因此,这些被剔除的“危机”平均会导致GDP小幅下降,从而拉低了莱因哈特和罗高夫列示的危机的平均严重程度。)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许金玲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