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位作者均为《比较》特约研究员。
长期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稳定的理解相对简单,认为(1)经济增长围绕着趋势发生波动,前者由人口结构和生产率等因素决定,后者则由来自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导致;(2)通过货币政策可以平抑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包括增长率回归趋势水平,以及稳定而低水平的通胀率,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旨在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足以实现经济稳定。但是这一分析框架没有考虑经济稳定后,通胀率和利率处在较低水平,流动性相对宽裕,家庭、企业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对风险的偏好变大,更倾向于举债。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债务驱动的资产泡沫,它一旦破裂,会引发金融不稳定,导致信贷熔断,为经济不稳定埋下伏笔。由信贷熔断引发的经济不稳定,显然很难仅仅通过旨在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将经济增长调回正轨。由于没有考虑短期经济稳定和中长期金融稳定之间的取舍,主流宏观经济学也忽略了对金融稳定问题的研究,这体现为在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中,金融机构仅仅像一根透明的管子,自动将储蓄引导到投资项目,不会出现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脆弱导致金融不稳定,进而引发经济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