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数字货币的兴起

来源于 《比较》 2022年第1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01日
文|托比亚斯·阿德里安 托马索·曼奇尼-格里弗利

4.电子货币和i货币对银行业的影响

  如果电子货币因其作为支付手段的吸引力而受到青睐,并得到了拥有庞大现有用户群的大型科技公司或灵活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支持,这是否意味着b货币及其背后的银行会灭亡?零售银行的存款会大量转移到电子货币提供商吗?我们认为银行不太可能消失。本节考虑了三种可能的情况。我们首先列出了快速采用电子货币的其他风险,但限于本文目的,并没有深入细节。

  4.1快速采用电子货币的各种风险

  除了银行脱媒,也可能存在其他风险,我们需要仔细了解和权衡。现有监管框架通常可以用来应对其中的许多风险,但可能有必要修订和加强(Committe on Payment and Market Infastructure,2019;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20)。前面我们谈到了具有固定净值基金特征的电子货币遭受挤兑对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造成的风险。此外,假如跨境资本流动等宝贵数据丢失,在个人隐私、货币政策传导、货币需求下降后的铸币税、市场可竞争性、金融诚信和一般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风险。

  对市场可竞争性风险,即出现阻碍新公司进入并榨取租金的大型垄断企业,我们可能难以应对。由于强大的网络效应促进了对电子货币的采用(尽管最终是先行的电子货币提供商会受益并成为垄断力量),增加了大规模运营所需的巨额固定成本,以及处理数据带来了指数级收益,所以,电子货币提供商可能是自然垄断者。事实上,这些庞大的数据库通过掌握交易中同类客户的大量特征,可以让我们借助近乎随机的实验来推断客户行为。此外,企业有可能将其垄断地位扩展到其他相关服务,这些服务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数据库。

  如果新的货币形式广泛普及,比如在制度薄弱、通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替代可能会给货币政策传导带来风险。随着国外电子货币使用的普及,国内的记账单位可能会转向以电子货币计价的记账单位。例如,企业和家庭都可能乐于持有电子货币,而不是将汇入该国的电子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很快,企业就会开始用电子货币为其商品计价。结果是中央银行可能会失去控制货币政策和向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 托比亚斯·阿德里安在2019年5月发表的演讲中谈到了这些重要问题(Adrian,2019)。关于美元化的大量文献,读者还可以参见Edwards and Magendzo(2001),以及Giovannini and Turtelboom(1992)。)

  对金融诚信来说,去中心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区块链的货币的发行人,以及参与客户开户和交易验证的合作伙伴,仍将承担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义务。这些义务包括识别客户、监控交易、向主管机构报告可疑交易,以及遵守联合国或特定国家的制裁名单。但是,当交易验证是去中心化的,并且所涉实体(例如加密货币交易所、管理机构、钱包提供商、客户资金管理人和做市商)的数量非常庞大且分散在各个公司、部门和国家或地区时,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义务就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有人进行监管套利,或者逃避监管,国际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

  4.2情景1:共存

  说回“去中介化”风险,第一种也是最可能的情况是电子货币和b货币将共存。首先,银行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它们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尽管可能比大型科技公司和强大的分销网络的用户群小得多。银行可以向客户交叉销售各种金融服务,包括通过提供透支手段或信贷额度解决需要预付现金的问题。

  此外,电子货币提供商可能会将大量客户资金以存单或其他形式的短期资金重新存入银行(图4)。显然,从银行的角度看,这个结果并非最优。首先,廉价而稳定的个人存款换成了昂贵而不稳定的对公存款,银行需要重新平衡其资产,以满足监管要求。其次,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可能被切断。再次,银行可能无法获得有关客户交易的宝贵数据。此外,来自电子货币提供商的资金可能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银行(尽管最终会流向其他银行),因此较小的银行可能会感到更大的资金压力,或者至少会经历更大的资金波动。在任何情况下,银行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做出回应:提高存款利息,改善吸收存款的服务(包括收购有前途的初创企业),或者寻找其他资金来源。

 

  银行有提高存款利率的空间。由于银行从息差(持有比存款负债期限更长的资产)中获利,它们也许能够提供更高的利率,不仅高于电子货币提供商,甚至比保守的i货币提供商的更高。电子货币提供商必须持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才能够提供和隔夜货币市场差不多的利率。银行可以通过更高的运营效率、更低的利润和略高的贷款利率,满足更高的存款利率要求。有学者(Andolfatto,2018)认为,如果银行拥有对市场的支配地位,就有提高存款利率的空间,而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明显影响。德雷克斯勒等人(Drechsler、Savov and Schnabl,2018)指出,银行的市场优势可能是它们对各国存款支付稳定低利率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银行必须承担各种成本,比如存款保险费、监管成本,以及分支机构的营运费用。

  银行的支付服务也可以与电子货币匹敌,虽然在跨境支付上未必如此,但至少在国内支付方面是如此。事实上,b货币已经变得越来越方便了,这要归功于支付创新,比如非接触式银行卡和基于手机的应用程序,可以便捷地通过美国的Venmo、Zelle或Apple Pay Cash等借记卡进行支付。许多国家的央行推出了快速支付系统(如欧元区的TIPS,即TARGET即时支付结算),这也可能带来更根本的变化,银行通过这些系统几乎能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实时进行零售交易结算。一个相关的例子是瑞典的银行财团开发的Swish。就连摩根大通币(JPM)也是银行进入电子货币领域进行反击的一个突出例子。

  但银行能否足够快地适应呢?它们能否像大型科技公司那样,依赖在线客户满意度、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及与社交媒体的整合?它们能否足够敏捷地改变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有些银行会被抛在后面;另一些银行则会进化,但必须迅速进化。

  在过渡时期,央行可以提供帮助。如果银行存款快速流失,央行可以提供临时流动性。但是各国央行不愿意长久提供这种支持,因为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变大,而且可能不得不卷入艰难的放贷决策。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债或股权来融资。

  4.3情景2:互补性

  在第二种情景下,电子货币提供商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这一结果已经在一些低收入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显现出来。电子货币可以吸引较贫穷的家庭和小企业进入正规经济,使他们熟悉新技术,并鼓励他们从支付转移到寻求信贷和更复杂的储蓄工具,以及会计服务和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咨询。例如,在肯尼亚,电子货币在2008年之后被迅速采用,信贷出现了连续几年的稳步增长。

  即使在发达经济体,银行和电子货币提供商也可以建立伙伴关系。电子货币提供商可利用数据评估客户的信用度,并将结果卖给银行,以便使银行更有效地发放贷款。此外,得益于积累的数据和规模,以及受到信贷业务利润的吸引,一些规模更大的电子货币提供商很有可能最终转向银行业务。因此,尽管现在一些银行品牌可能会消失,但是银行业模式不太可能被淘汰。

  4.4情景3:取代

  第三种情景是银行模式的根本转变:银行主要依赖对公贷款,信贷则越来越多地以市场为中介。虽然我们认为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情景,但为了更好地未雨绸缪,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意外情景。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职能和发放信贷的职能可能会被拆分。我们为支付目的而持有的存款可以转移到电子货币,进而可能会以政府债券或央行货币的形式存放在国外。而我们作为储蓄持有的资金可以被引导到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资本市场,再用于信贷发放。

  结果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一个非常不同的银行业模式(图5)。这将极大地限制部分准备金制的银行。这类银行接受存款,但只持有一定比例的流动资产,如央行准备金和政府债券;其余资金借给了家庭和企业,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吗?这取决于我们认为部分准备金制度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有效的社会解决方案,以及技术创新是否会改变它们的相对效率。

  不幸的是,我们在这方面虽然有强烈的直觉,但缺乏实证分析,因此在这里只提出问题。(* 那些重要的文献(虽然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是理论性的)支持或反对由狭义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而由投资基金提供信贷的模式。Pennacchi(2012)回顾了狭义银行模式和安排,表明存款保险和救助预期导致了期限转换被过度使用。相反,Calomiris and Kahn(1991)强调随时可提取的存款会约束银行提供难以监控的贷款。Diamond and Rajan(2001)坚持认为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创造了价值,Kashyap、Rajan and Stein(2002)指出了银行在贷款流动性缓冲中的价值。Gorton and Pennacchi(1990)反对信贷完全由投资基金作为中介,因为不知情投资者的处境会更糟。同样,Dang et al.(2017)指出,存在一种自然平衡,其中投资基金为易于监控的项目提供资金,而银行为更不透明的项目提供资金。由于关于这些项目的信息很少,存款人就可以按面值兑换银行资金,从而创造一个流动的支付市场。)有多少流动性会被电子货币锁定,而无法再用于向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假设我们不会同时受到流动性冲击,银行目前可以将我们为预防性目的而持有的备用流动性借出,以应对牙科诊所或汽车修理业的紧急需要。只有这些用作缓冲的流动性会转移到电子货币和i货币,还是会有更多?未被存款保险覆盖的存款呢?货币政策能否抵消这种影响?由于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在发放贷款前必须获得资金,企业和家庭的信贷会被定量配给,还是会变得更加昂贵?但是,尽管理论上银行能够同时创造贷款和存款,但在实践中不是也必须遵守同样的审慎规则吗?是否会发展出专门的基金来提供和持有抵押贷款等非标准和非流动性贷款?即便在流动性紧张时期,这些银行是否也能够锁定足够长的资金以支持信贷?这些贷款的哪一部分可以被证券化?哪一部分可以被纳入共同基金可投资的范围?银行提供的监督功能是否可以由基金和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承担,或者仅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承担?无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转型都可能是艰难的。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以便更好地评估更多电子货币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制定政策,支持或反对这个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新世界。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许金玲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