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比较》 > 视界 > 正文

经济学如何科学化却又丢失了它的主题

来源于 《比较》 2022年第5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01日
文|尼古拉斯·格伦

5.结语

  所有这些能证明更大的平等必然会提高效率吗?显然不能。我的目的只是展示一个理论框架,它基于对现实细致和批判性的观察与抽象,阐述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判断正确,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就会升华,我们改善现实的前景也会更好。教科书式的方法与此相去甚远,它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童话。“效率与平等”权衡以一般情况“你想做成某事,可能会有另一件事阻碍你”的特例而存在。无论是苹果、橙子、效率、拼写能力、香蕉、诺贝尔奖、停车标志还是幸运饼干,全都适用。呃,我差点忘了:还有平等。谁知道呢?

  如果经济学这类学科没有适当关注玛丽·米奇利(Mary Midgely)所谓的“哲学探索”(philosophical plumbing,即把这类学科的组织思想联系起来,让我们更接近现实),就像我在本文中提供的哲学探索,那么它们可能会变得百害而无一利。没有这种探索,经济学家使用的思想和方法就担负不起真正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重任。然而,无论是学术期刊中的文献还是核心经济学课程,都完全缺失关于对此类思想如何恰当利用的缜密反思。(事实上,据我所知,这类反思几乎从未进入“经济学哲学或方法论”的文献和教学,因为经济学家一直沉溺于更加刻板的各种教条,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呼吁的根据预测的质量而不是假设的现实性来评判理论。)

  最后请注意,本文批评的那种思维方式屡屡犯下排中律的谬误(fallacy of the excluded middle),这对经济和政治辩论的内容,乃至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因此,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有力地证明,对复杂的经济实行完全的集中化管理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论证这个极端的不切实际,是为了证明向另一个极端倾斜的合理性,以及“原则上少一些政府管理比多一些政府管理更可取”这个一般原则的合理性。这种从论证到实际结论的急功近利是知识分子的典型特点,其推理令人吃惊地不合逻辑,而许多经济学家至今仍未从中解脱,世界也仍未摆脱其影响。

  (颜超凡译)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边放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