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 年开启改革开放之大幕以来,经济学理论和比较制度分析在中国得以传播、借鉴与实践,特别是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目标和纲领。可以看到,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界和改革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权、合同、交易成本、激励机制等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的术语已经成为流行词。《比较》长期致力于将这些学术前沿的文献尽早呈现给读者。
本辑开篇“新制度经济学的未来”一文主要讲述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从两位作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路径:首先,科斯从概念上、诺思从历史上、威廉姆森从企业内部组织和产业组织上,发展交易成本理论;其后,拥护者们又运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等,进行更严谨、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经过不断努力,原先相对模糊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一套理论和分析工具,不仅开创了计量史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还影响了产业组织、公司金融、组织治理、转轨经济等经济学的其他研究领域以及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虽然新制度经济学在短短的30 多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作者也并不讳言新制度经济学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构建模型的困难;制度演变理论仍不完善;学派内部持续存在理论分歧;方法论上还过分倚重新古典模型,有待开发新的方法。即使面临这些挑战,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其跨学科的强大魅力,以及它对年轻学者和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强大吸引力。”
评论区 0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