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人工智能的法律与伦理挑战:《从伦理到法律》一文引发的讨论

来源于 《比较》 2025年02月01日第1期
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不仅仅表现在伦理层面,其概念内涵、技术路径、应用模式、治理规则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人工智能立法如何以静“治”动便成为当代法学必须回应的问题。图:视觉中国
文|季卫东 沈伟 邱遥堃 谭俊 衣俊霖 赵泽睿

  编者按:

  202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人工智能与法律圆桌对话”,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卫·玛西尔讲席教授、副校长陈西文(Simon Chesterman)和季卫东、沈伟、郑戈等上海交通大学的多位法学教授和学者进行对话。在季卫东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邀请与会的其中六位嘉宾将其讨论整理成文,内容涉及人工智能立法的模式与国际合作、伦理监管的重点问题和共识、监管的比较视角、将行政职能外包给人工智能的边界等,虽然简短,但颇具启发意义。特此刊发,以期引发对人工智能问题的更多思考和讨论。

人工智能立法的四种模式与国际合作

季卫东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刘春辉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