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农地制度的合同结构与产权残缺

来源于 《比较》 2018年第3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6月01日
文|刘守英

  *原载于《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2期。略有修改。

  中国农村在近期发生的以包产到户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变迁,自它发生之日起至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在本文中,我们拟侧重于经济学方法在具体分析中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打算卷入“私有制好,国有制好,还是集体所有制好”的争论,而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现行农地制度结构中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农户的投资、积累和长期预期。因此,本文不是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应该朝什么方向迈进才有出路的政策药方,而是旨在刻画有待改进的制度因素,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时将着眼点放在农户层面上。

  一、对制度的经济分析方法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张柘
  • 此篇文章很值
  • 赞赏激励一下

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