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比较》 > 新书架 > 正文

阿马蒂亚·森,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精神成长史——《四海为家》读后感

来源于 《比较》 2025年04月01日第2期 试听
资料图:马蒂亚·森。图:视觉中国
文|罗卫东
 

  罗卫东,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将20世纪著名社会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回忆录Home in the World翻译成中文出版了,书名译成《四海为家》。这个译名虽然也说得通,只是还不能完全传达原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本意。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中,更确切地说,以我个人的认知习性,“四海为家”总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某种较为被动的人生境遇,少了点安居的意思。通读全书,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文化间的差异需要一种多元主义的宽容理念去包容,他本人生在孟加拉,青年时代负笈英伦,在剑桥大学深造,然后又短时间返回他的祖国印度任教,不久被美国顶尖大学礼聘任教,其间他还兼任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还一度被印度政府任命为复建的世界最古老大学——那烂陀大学的校长。由于谭云山及其儿子谭元的影响,森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颇有兴趣和体认。在30岁之前,森的认知世界里已经兼容了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他既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差异,更认识到其中的共性。作为一个生长在印度、深受泰戈尔影响的东方人,森在西方文化中也如鱼得水,且有不少穆斯林朋友和中国朋友。通读全书,就会明白森用Home in the World命名这本回忆录的理由。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罗文
话题:
#印度+关注
#英国+关注
#美国+关注
Loading...

评论区 0

登录后发表评论得积分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暂无数据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
    
    搜索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