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务必在总结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alqINnrJ](https://a.caixin.com/alqINnrJ)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人口统计与学术谱系
(*5.本文中的大部分信息和所做的分析都获取自或基于诺贝尔基金会主页(www.nobelprize.org)和维基百科链接(wikipedia.org)。我们在“参考文献”部分列出了这些网络来源。)
在所有的科学领域中,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比其他任何国家的获奖者都要多,达到了377位。英国排名第二(130位),接下来依次是德国(108位)、法国(69位)、瑞典(31位)、日本(28位)、俄罗斯(26位)、瑞士(26位)、加拿大(26位)、奥地利(21位)、荷兰(21位)和意大利(20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但这两个国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却并不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共拥有6项大奖,而印度仅拥有5项。在经济学领域,美国人或在美国院校工作的学者的优势地位则更为明显。8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一半以上(46位)出生在美国;英国以5位位居第二,远远落后于美国,紧随其后的是加拿大、法国和挪威,各有3位。(*6.在美国境内,就出生州而言,有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生于纽约州,6位出生于马萨诸塞州,5位出生于伊利诺伊州。)
按获取本科或硕士学位的院校划分,整体而言,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得主多与哈佛大学相关——人数达到了157位,比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多,其后依次是剑桥大学(116位)、伯克利加州大学(104位)、芝加哥大学(97位)和哥伦比亚大学(95位)。之后十名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而单就经济学领域来说,芝加哥大学以32位获奖者占据榜首,随后是哈佛大学(30位)、麻省理工学院(28位)、斯坦福大学(25位)、伯克利加州大学(23位)、耶鲁大学(21位)和普林斯顿大学(19位)。按获取博士学位的院校划分,则约有一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集中来自以下五所大学,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11位)、哈佛大学(10位)、芝加哥大学(9位)、卡内基-梅隆大学(4位)和伦敦经济学院(4位)。另外还有六所大学也各自培养了2位获奖者。
从专业领域来看,在独自获得或与他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81人中,有70人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数学及其相关领域——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运筹学方面也都有数量可观的获奖者代表。心理学、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则远远落后。在此方面,获奖者的分布似乎没有随时间发生改变。
一方面,经济学奖得主在研究型博士机构中的分布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有一大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拥有另一位获奖者作为其博士论文导师。(*7.一个有趣的分类参见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9117/thesis-advisor-student-pairs-that-won-thenobel-prize。)例如,下面是我们发现的一些经济学奖得主间的师生关系。
简·丁伯根是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Koopmans)的论文导师。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是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论文导师。
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是约翰·海萨尼、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的论文导师。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是保罗·萨缪尔森、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的论文导师。
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是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和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的论文导师。
弗兰科·莫迪格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是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的论文导师。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是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的论文导师。
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是尤金·法玛(Eugene Fama)的论文导师,而尤金·法玛是迈伦·肖尔斯(Myron Scholes)的论文导师。
罗伯特·索洛是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威廉·诺德豪斯的论文导师。
托马斯·谢林是迈克尔·斯宾塞的论文导师。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是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的论文导师,他们共同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埃里克·马斯金是让·梯若尔(Jean Tirole)的论文导师。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是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的论文导师。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是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的论文导师。
正如人们可能猜到的那样,经济学奖得主在本科院校的分布远没有在研究生院校那么集中。哈佛大学以授予7位经济学奖得主学士学位的成绩位居榜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所学院或大学超过4位。将近40%的获奖者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本科教育。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分别在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8.现在是田纳西州立大学。)和南达科他州立大学接受本科教育,着实令人称奇。当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获奖者们受雇于不同的大学。在这一方面。芝加哥大学以13位居首,其次是普林斯顿大学(7位)、哈佛大学(6位),麻省理工学院和伯克利加州大学都有5位。
经济学奖得主的本科专业可谓五花八门。毋庸赘言的是经济学和数学,但也有物理学、哲学、政治学、商业领域(管理学、商学)、工程学、历史、心理学、法律和罗曼斯语(尤金·法玛)。
只有一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截止到2018年的情况,下同。——编者注),她是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相比之下,有12位女性获得了医学奖,3位获得了物理学奖,5位获得了化学奖。(*9.经济学奖涉及的时期是从1969年到现在,而其他三个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涉及的时期始于1901年。杰出的已故女性经济学家包括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83年去世)、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2012年去世)和芭芭拉·伯格曼(Barbara Bergman,2015年去世)。)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爵士是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黑人学者,他因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与西奥多·舒尔茨在1979年共同获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年龄的中位数为67岁。51岁的肯尼斯·阿罗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列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是最年长的,他于90岁获奖。(*10.阿罗也是作为经济学奖得主存活时间最长的人——45年,存活时间最短的威廉·维克里在获奖后3天就去世了。)其他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年龄略小,化学奖得主平均年龄63岁,医学奖得主平均年龄62岁,物理学奖得主平均年龄61岁。
美国经济学会(AEA)从1947年开始颁发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以表彰那些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者。(*11.虽然克拉克奖是作为美国人的奖项设立的,但获奖者不需要是美国公民,只需要在颁奖时在美国机构工作即可。该奖项在1947年至2009年间每两年颁发一次,从2010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从1947年的保罗·萨缪尔森开始,已有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得过克拉克奖。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91年获得克拉克奖,他是最后一个同时获得这两项荣誉的人。目前,有5位尚未获得诺贝尔奖但年龄不小于迄今为止诺奖得主年龄中值的克拉克奖得主还健在。在20世纪末又有5人获得克拉克奖,而在21世纪还有15人。从历史看,这20位学者即便不是诺贝尔奖的年轻候选人,也肯定在评选委员会未来的考虑之列。
评论区 0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