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

来源于 《比较》 2017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01日
文 | 张永璟

  *作者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生院暨经济系副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选择经济学、理性选择政治学、公共财政、行为与演化经济学,特别是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与政经摩擦。——编者注

  1.引言

  经济学的核心思维是受约束的效用最大化,所有的经济学分支都是基于这一核心思维的衍生分析。有时候只看单棵树,即微观经济学,有时候看整片森林,即宏观经济学。有时候约束是资源禀赋,而有时候约束是制度,这就有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区别。有时候知道各种行动选项的概率,即期望效用理论,而有时候我们两眼一抹黑,这就导向了基于不确定概率的行为经济学。有时候一个人选择就行,如个人选择;有时候以社会计划者(social planner)来决策,如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也有时候行为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各类博弈论。根据不同现实背景,学者选择不同的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来著书立说,于是就带来了关于假设与方法的各种争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众多假设与方法组合中的一种,它有三大要点:“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政治行为人也是经济人” ,也就是说,他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selfinterested rational choice) ;“基于共赢的政治契约”,换言之,政治也是一种交易 (politics as exchange)。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渐进式经济改革相契合,因此,学术界也出现了市场维护型财政联邦主义、官员晋升锦标赛、政企合谋等一大批以中国为案例的公共选择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中文文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推介与零散的概念应用阶段,缺乏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系统性研究。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朱蕊
  • 此篇文章很值
  • 赞赏激励一下

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