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rizio Zilibotti,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 Tuntex讲席教授。本文为提交给 2016年8月在日内瓦召开的欧洲经济学会(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主席演讲稿。本文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的研究,这其中作者特别要提到Simon Alder、宋铮、Kjetil Storesletten和王一凯。作者特别感谢Dirk Krueger出色的编辑评论,Stefan Binder、Jennifer Langenegger、Julian Schärer,尤其是Severin Lenhard和Laura Zwyssig出色的助研工作。另外,还要感谢Philippe Aghion、Simon Alder、白重恩、Yuan Li、林毅夫、Maria Saez Marti和宋铮对演讲的评论,以及“EEA Annual Congress 2016”、布朗大学的“Frederic B.Garonzik Lecture”、在杜伊斯堡召开的“Chinese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2016”与会者的评价,以及清华大学“增长与制度研究中心”对最初版本的编辑修改。最后,感谢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原文发表于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7,15(5):第943—988页。本文翻译发表得到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以欧洲经济学会名义的授权。牛津大学出版社和欧洲经济学会不对翻译的准确性负责。
1.引言
评论区 0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