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比较》 > 视界 > 正文

破解经济增长之谜:一个宏观经济的简单分析框架

来源于 《比较》 2014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4年08月19日
范建军
 

一、导言

  熟悉经济学的都知道,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一个总需求和总供给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这里的“总需求”是指经济中附着在货币之上的购买力之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货币支持的需求不能算作有效需求),因此,总需求通常又被称为“名义总需求”或“有效总需求”,它在数值上等于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货币流通速度通常相对稳定(①由于人们不会长时间持有“零”收益的货币,即持币人有很强的使货币流动起来的激励,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主要由社会支付习惯和支付技术决定。因为后者通常相对稳定,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也通常相对稳定。在经济萧条期,货币之所以给人留下流通速度“变慢”的直观印象,主要是因为随着交易活动的减少(或银根的收紧),大量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它们或者转化为各类生息资产沉淀下来(如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或者被商业银行或央行回收,冲销负债。期间,虽然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了,但流通速度并未发生改变。由于货币通常被定义为流动性最好而收益性最差的金融资产,因此,货币当局在做货币统计时,应根据各类存款的流动性和收益性特点,赋予其不同的统计权重,否则,所得统计数据将无法准确反映货币供应量的真实变化情况。),因此,人们习惯用货币供应量来直接代表名义总需求。若对名义总需求继续细分,还可将它细分为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组成部分。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黄玉婷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