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通行证

货币主义的贫困

2020年02月01日第1期
文|帕特里克·博尔顿

  二、以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理论

  货币主义是什么?首先,货币主义既是货币的宏观经济理论,又是货币政策学说,但在这两个方面货币主义都有严重的局限性。简单地说,货币主义是货币数量论的产物。货币数量论又是什么呢?根据现代教科书的定义,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上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将货币主义概括为,“货币数量变动与货币收入及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注意这里所说的是货币收入与物价,而不仅仅是物价水平。这一观点比古典货币数量论更为丰富。

  在《货币与商业周期》一文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5)提出了两个命题,总结了货币的宏观经济理论。第一个命题是: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变化是货币收入变化的充要条件。第二个命题是:这一结论符合长期变化和大致的商业周期变化。他们认为货币存量变化是货币收入和物价变化的充要条件。他们在文章中也提到了货币政策,但没有详细解释。我在这里引用其中一段话。“我们发现长期看,货币数量变化会引起货币收入的长期变化,物价随之变动,但产出不变。短期看,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出。”简而言之,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货币收入、产出和物价水平。但长期看,这只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为了批判当时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他们的确提出了一个很有效的观点。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保罗·萨缪尔森,“保罗·萨缪尔森对此信心十足,他声称所有现代经济学家都认为投资是造成收入和就业波动的重要因素。这些经济学理论想当然地认为,无论货币存量如何变化,扩大投资都会引起收入增长”。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结论是,“毋庸置疑,货币存量的可变性和收入的可变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当时主流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他们认为,如果完全不考虑货币存量,就无法理解宏观经济的波动。我认为这一批判是合理的,这也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广受关注的原因。

本文导航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刘潇

相关阅读

结构货币主义的“新降准”思维

2017年09月22日APP打开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宗馥莉靠公证遗嘱继承宗庆后所持娃哈哈股权 系中国境内“独生子女”

2025年07月24日

稳就业|北京二季度薪酬分化显著 人才薪酬中位值增长

2025年07月24日

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问责七人 专家呼吁把停水作为应急选项

2025年07月24日

特稿|绵阳地产商去“黑”摘帽记

2025年07月24日

地缘图志|泰国柬埔寨两国在边境交火

2025年07月24日
财新移动
发表评论得积分
收藏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