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经过去了七年。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仍然余波未平;其对宏观经济思想与政策层面的冲击亦在不断发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召集西方主流经济学者,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召开了三次“重新思考宏观政策”的讨论会;索罗斯的新经济思想研究所(INET)也组织了多次非官方的讨论;其他学者个人(如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的反思批判也层出不穷。
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回顾80年前的大萧条,发现本轮危机对理论与政策的冲击,与大萧条所产生的效应差不多。上一次的大危机始于1929年,但迟至1936年,正统的理论(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才出现;又过了10多年,才有一个简化的凯恩斯经济学版本可以在美国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讲授。显然,知识界、理论界对于危机的反馈,特别是学术上的总结和反思是较为迟钝和滞后的。回顾过去,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框架马上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