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比较》 > 特稿 > 正文

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两个备择理论假说和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来源于 《比较》 2021年第3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6月01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增速逐步下滑,但中国经济仍然维持了6%以上的年均增长。正是在过去25年中,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图/视觉中国
文|陶然 苏福兵
 

  *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福兵,美国瓦萨学院政治系教授。作者感谢国家社科基金(17ZD07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33007)的资助,文责自负。

  [编者按:本文作者一直质疑经济学界的“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论”和“经济分权论”。对于中国四十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经济学者做出了大量研究,试图揭示背后的动力及机制。其中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些获得引用及好评。但本文却认为某些研究存在数据处理问题、因果关系不明、把相关性误作因果关系、为了建模做不切实际的假设等。本文在质疑的基础上给出了作者的分析框架,试图重新诠释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说,经济学要“通过扩大模型的数量、提高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拟合度而不断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愿意提供此文,引发争议,以便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改革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做出更深入全面的探索与研究。]

一、引言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鲍琦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